

小閑
小閑一扇門


一木
陈怡真,生于香港。 前半生乏善可陈。近年误堕茶网不能自拔。 为喝好茶勤练冲泡闭门自虐,既不贩茶亦无授徒。有缘本色參演,意在娱己谑人。 茶路感悟: 生活如茶...茶汤犹如定局,自身得去面對后果承担责任。成则沾沾自喜回味不已;败则细细检讨重头再来。 纵使用心冲泡,色香味韵未必符合预期。自省得失思量改进,不断尝试...茶如生活。 以茶为师,不断求进; 以茶为镜,观照自心。 茶席主题:品以闲心,泡以悉心 。


一石
王俊文,出生於香港的一個80後,不是自小就接觸傳統文化,更沒有自幼受栽培成為茶人那種背景,茶齡只有短短兩年多。30歲才與茶真正邂逅,然後迷戀上,說遲不遲,說早不早,是因緣到了自然發生。相信學茶是一種修行,透過美學的過程,達到心靈的平和,隨著人生的經歷增加,修行可以達到的深度隨之增加,所以能在這個時候踏上茶修的旅途是一個美好的因緣,希望懷著初心欣賞沿途的風景、人和事。 分享 茶的香氣、味道固然迷人,茶與茶人內心的連繫更非其他飲品可比,亦是茶最動人之處。茶既在外,也在內,直通心性,《大觀茶論》有云﹕「至若茶之為物,擅甌閩之秀氣,鐘山川之靈稟,祛襟滌滯,致清導和。」,修茶也是修心。自古以來禪宗就有透過茶來修行的傳統,所謂的「茶禪一味」。 茶作為一種飲品,湯色、香氣、味道層出不窮,各有風味,在茶人的發揮,精美的器物襯托之下,一切昇華為藝術。沖泡品飲之間,為席間每位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帶來溫柔美好的觸動著,仿如漣漪。在茶席的清寂氛圍,茶人用心專注之間,每一個泛起的漣漪並非攪擾,而是靜觀當下的提醒。當茶席上各人靜觀當下,茶就是人,人就是茶,修茶就是修心。


一水
劉淑儀 Grace Lau 現職平面設計師及攝影師,曾為多個大型製作任美術總監。學生時代開始參與劇團的台前幕後製作及演出,曾監製多齣舞台劇;現為香港影視劇團委員。 近年積極參與及推廣口琴音樂藝術,劉氏擅長奏低音口琴,曾隨香港代表團到德國、台灣、新加坡、杭州、上海等地演出,參與2005及09年世界口琴節(德國)專場音樂會,並於05年世界口琴賽中獲得口琴樂團合奏冠軍;07年四川成都『香港回歸10周年晚會-港韻繞蓉城』音樂會、10年『上海世界博覽會』香港週─口琴薈萃耀世博、10年亞太口琴節─口琴名家音樂會(新加坡Esplanade Theatre音樂廳)。06年與琴友成立柏赫口琴四重奏,曾獲邀到電視台演奏及訪問,並於12年推出首張口琴專輯《喜•情》。 收.修 約廿年前,友人從台灣帶來一套茶具,很是好奇,就在書店買有關茶藝的書學泡茶,斷斷續續閒時泡泡茶自得其樂,但始終未曾深入了解,年復年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幾位茶人朋友,茶書也越買越多,越發覺茶文化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,至今年才正正式式上了幾堂茶藝課。 泡茶有二感,收與修,試簡述之,「收」者包含收斂、收攏、收


一山
陳凱璇 生於黃金時代的香港,在遊走中西文化合壁的都市氛圍中成長。百感交集的環境下,養成喜歡遊歷,聆聽,思考,聽故事的性格。 長大後,因為從事設計工作,居無定所,認為在繁忙的節奏中看見大海與天空,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畫面。 慶幸,有緣在香港最後一片綠土上偶爾停留生活,與大自然越貼近,越發現世上一種美麗的永恆法則 。生活,就隨著變幻繼續遊走,尋找變幻帶來的自在。 茶,讓人走在草木間。 家裡有著潮洲人喝功夫茶的習慣。茶,是一種情意結。真正遇上茶,則是因為一場藝術,一個巧遇,在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空間,讓我遇上我的茶老師。 還記得第一次讓茶走進內心,是一杯大紅袍。 那天,我第一次品茶。聽著老師說著茶事, 我跟著步伐學著用眼睛跟茶葉打招呼, 用呼吸去了解茶葉的成長地,用溫度去感受那白瓷杯中的大紅袍在我手上的重量,才發現,喝下一杯真正的茶,原來不用喝的;簡單的呼吸,原來又不那麼的簡單。活了這麼多年來,才感受到眼耳鼻舌身意的真實存在。後來每次用心吃茶,看著茶湯如同看到大海,過程,彷彿在跟自己進行一場默默的交流。 喜歡茶,很簡單,一片小小茶葉,經歷所經歷的,感受所感

小閑
一山一水一石一木
一花一草 見天地


竊竊私語 Truthful Whisper
對別人來說,茶壺是一個泡茶的工具, 對於我來說,茶壺是跟我心的狀態對話的蜜友。 它甚麼也會告訴我,小聲地說著話,只是在更多時候耳朵沒有聽見。 To the others, the teapot may be a tool for making tea Close to my heart, she is a bosom friend to me She truthfully confides, softly whispers Patiently waits for my oft-times deaf ears